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,川流不息、紛繁復雜的公路交織成奔騰不息的交通動脈。每一輛車,都是這條城市生命線的組成部分,而駕駛汽車也成為現代人的必備技能之一。
24年間,在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下,多倫科技(603528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安強懷揣“用創新驅動新實體經濟時代”的使命感,用先進技術驅動交通應用,用科技創新破解行業“痛點”,人、車、路的協同讓交通更安全,讓出行更智慧。
國外先進技術“嫁接”交通路網
細分行業挖掘大商機
章安強出生于富足的書香世家,早年曾留學美國,1979年大學畢業后,他放棄了定居美國的機會,來到了香港。
1990年,章安強接觸了美國先進的模擬駕駛技術,當時國內駕培教育處于起步階段、國民交通安全意識比較薄弱,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用科技改變駕培教育模式的良好機遇。幾經波折,他最終拿下了美國駕駛模擬器在中國的獨家代理權,將國外的前沿技術和先進經驗引入到國內交通行業,也一鍵開啟了自己的商業新篇章。
然而,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受到相關政策變動的影響,1994年開始,產品采購需求直線下降,章安強的生意遭遇了不小的瓶頸。在交通行業摸爬滾打4年的他,立刻著手開啟企業的轉型之路,利用已有的交通行業資源,果斷切入交通設施領域,研發交通信號控制系統、高效節能信號燈,挖掘開拓新的市場。
上世紀90年代,大量的道路在規劃、修建、拓寬、改進。通過搭建交通信號控制系統,將原有的燈泡式信號燈升級為LED信號燈,章安強轉型打造的全新業務成功通過了市場檢驗,大受追捧。
首創駕考“電子化”
傳統行業破冰拓新
1995年,南京多倫精密系統有限公司注冊成立,正式開啟創新發展之路。
國內私家車保有量不斷上升,激發了駕駛培訓和駕駛考試的市場需求,參加考試的人越來越多,對原先的考試系統帶來了不小的影響。如何科學、公平、高效地進行駕駛員考試,成為當時交管部門的一大難題。
痛點往往是發現需求的第一步。在挑戰與機遇面前,多倫科技順勢研發紅外線樁考系統。紅外線樁考系統是當時國內功能最強、準確性最高的考試系統,由計算機全自動化管理,讓駕駛人考試擺脫了人工監考,準確率也大大提升。同時,章安強率領多倫科技自主研發了電子考試系統,即第一版考試軟件——RET-2000。
曾經的駕駛人考試都是通過人工評判,而如今經過電子化改造的考場,搭載多倫科技的高科技設備,結合數字化建模技術,可以實現自動、統一、高效的評判,精度可達厘米級。這種評判方式,首先解決了考核標準不統一的問題;其次排除了人為因素,使考試更加公平、公正、高效:以前一輛考試車要配一位考試員,現在采用了多倫科技的系統后,一位考試員可以實時遠程監管多輛考試車。
多倫科技技術協同部的負責人胡梅生在公司工作了10余年,她也見證了公司技術創新的歷程。從推出第一代駕駛技能考試系統,到推出后來的RTK衛星差分定位,多倫科技跟隨市場需求的創新腳步從未停止。
在多倫科技的展示廳里,一塊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授予的“機動車駕駛人技能考試研究示范基地”銅牌被放在了非常醒目的位置?!按騻€很形象的比喻,只要給我們一塊場地,多倫科技就可以還你一個功能齊備的考場?!?胡梅生自信地說。
經過不斷的努力,多倫科技在全國的駕考市場占有率高達70%以上,某些省份市場占有率甚至能達到90%。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、優異的產品質量、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,多倫科技成為全國智能駕考行業的龍頭企業。
學車“云平臺”
互聯網+顛覆商業模式
進入2017年,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,駕培行業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駕培行業的培訓需求,正從職業化需求向技能化需求轉變。
“中國的企業已進入高度自動化、高度信息化的管理階段,而駕培行業依然沿用純人力的培訓方式和低信息化的人治管理體系,存在技術水平低、培訓效率低、運營成本高、學車體驗差等痛點,已然不能適應市場需求?!?章安強總結,“以人為本”“因材施教”“高效智能”才是駕培行業的新特點。
依托線上云平臺管理系統和線下智能化培訓系統(智能模擬器和機器人智能教練),多倫科技打造了一套全智能化的新型培訓體系。利用互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全國駕培生態圈,實現了信息共享、利益共享、科技共享。
多倫科技打造了“學車三寶”即智能駕駛模擬器、機器人智能教練、駕培計時計程系統,實現了傳統駕培模式向人工智能培訓模式的轉變,幫助駕培機構緩解經營成本上升的壓力,滿足學員個性化服務的需求,減少汽車尾氣排放,創造“智慧駕培+互聯網”的服務模式。公司推出的“多倫學車”云平臺,面向培訓主管部門、駕校、教練、學員提供一站式云上解決方案。2018年,“多倫學車”云平臺注冊的駕校數量、教練員數量、學員數量都成倍增長,年活躍人次近1600萬,智慧駕培系統服務收入較上年同比增長近四倍。2019年,“學車三寶”被南京市政府列入2019年創新產品推廣示范推薦目錄。
思路決定出路
智慧交通一體化大有可為
聰明的車加智慧的路,在車路協同的技術發展下,大數據廣泛應用賦能城市交通管理,使得交通更加安全、綠色、智慧。
為此,多倫科技重點圍繞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的信息技術,研發了智慧信控、智慧管控、智慧運維等新一代交通管理成套技術,正逐步向公安警務、交通運輸、城市安防等智慧城市重要領域快速拓展。
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,先進的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快速在智慧交通領域實現深度融合。多倫科技博士陶剛認為,交通系統已經可以在區域范圍內具備互聯感知、智能分析、短時預測和智能控制等能力。他舉例: “我們在駕車出行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:經過十字路口等紅燈時,一個方向的車都走空了,另一個方向的人和車還在‘傻等’。這并非是信號配時沒有進行科學設置,而是瞬息萬變的路況讓傳統信號控制策略應對不及?!?/span>
陶剛博士繼續介紹:“形象一點說,就是要讓信號燈變聰明,實現自動感應、自動管控、自動放行?!碧煊】平÷房谠圏c通過安裝全智能信號燈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。相比傳統信號燈,智能信號燈在路口增加了專業交通檢測器和邊緣計算設備,可以對路口交通的車輛類型、排隊長度、延誤時間等進行秒級實時監測。智能信號燈在平峰時段開啟自適應模式,根據道路上的車流量,自動調整路口紅綠燈的放行時間,減少空放空待;在高峰時段開啟綠波模式,均衡綠波線路交通流時空分布,減少交通擁堵。公司研發團隊還在此基礎上,利用人工智能技術,與東南大學共同打造新一代“人工智能型路網診斷系統及一體化運行平臺”,不斷提升公司智能交通系列產品的智能化水平。
5G先行
全面介入自動駕駛能力測試
智能交通領域是5G應用的場景之一,因此多倫科技也借力5G技術開拓新業務。
章安強透露,公司已經在駕考駕培、智慧交通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成果和應用經驗,有望在5G技術的賦能下獲取更多應用案例。公司將加快在智慧交通、智慧公安、智慧安防、智慧運輸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,并結合5G技術的應用試點,完善面向智慧城市的車路協同智能控制技術與產品,建立以5G技術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為基礎的核心產品體系,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多維感知、實時推演、智能調控和服務全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及服務。
隨著5G商用網的大規模推廣,無人駕駛技術將在智慧交通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憑借多年來在駕考場地積累起來的豐富實際道路測繪和建模經驗,多倫科技積極參與“國家智能交通綜合測試基地”建設,開發了移動式商用車測試用車載高精度定位及動態數據采集裝置,對基地周邊長約10公里半開放式實際公共測試道路進行了高精度測繪;為自動駕駛檢測綜合管理平臺開發了自動駕駛評判功能核心模塊,實現對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評測。值得關注的是,公司還為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測試評價管理平臺開發了管理系統,實現對測試系統和基地基礎信息的管理,以及對3D和2D地圖、監控視頻的可視化監管。
厚積而薄發
是金子就會發光
人工智能領域競爭的核心即人才之爭。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,一直以來都是科技公司搶奪、儲備人才資源的熱門。
多倫科技副總裁錢嵊山,2003年進入公司,從一線軟件工程師做起,十幾年來與公司發展同頻同振,不斷研發創新技術產品。他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前沿關鍵技術,共獲得專利授權19項(其中發明1項)、申請發明專利2項;主持開發的項目獲軟件著作權18項,還曾代表多倫科技參與制定了4項公共安全行業標準。
智慧產業研究院的雷天悟對數據挖掘、深度學習、人臉識別系統持有濃厚的興趣。到多倫科技沒多久,他就喜歡上了這里。做交通燈識別、司機疲勞檢測、摩托車考試系統……雷天悟的興趣點一下子被激發。2018年,他跟四個小伙伴一起,參與了南京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,在車道線檢測領域拿下冠軍,這個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團隊,與來自南京大學、東南大學等多支專業隊伍較量,展現出了不可小覷的實力。
如何引進人才并留住人才?多倫有一套方法論:通過平臺優勢、組織培訓、人才交流等方式,深挖高校人才資源,培育企業創新人才,吸納各領域內高層次人才,當人才產生集聚效應,企業內部不斷構建、完善創新生態體系,使得人盡其才。
創新、堅持、責任
三個關鍵詞抒寫企業家精神
從守護國人“安全行”這份初心,再到科技創新賦能智慧交通,多倫科技長期致力于推進中國機動車駕駛人智能培訓和考試系統、智能交通類產品創新與產業化應用,始終圍繞前沿科技在大交通領域的創新發展,逐步形成了智能駕考、智慧駕培和智慧交通等核心產品體系,形成了以軟件為主、軟硬件并重的發展格局,為客戶提供軟硬件一體的各類駕培駕考、智能交通等解決方案與產品。
創新、堅持、責任,這是刻在章安強骨子里的企業家精神內核。他用這三個樸實的關鍵詞,重新梳理了人、車、路間的關系,利用科技內在驅動力,創新出一系列交通產品保障著人們出行安全。
回顧章安強的商業軌跡,他敢于冒險,善于牢牢捕捉每次機遇。每一次決策,都是建立在對時局、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上,他的每一個華麗轉身,都在為下一次轉型積累足夠的渠道和資源。勇破藩籬的他,站在新的風口上,用他堅持的企業家精神,澆灌出智慧交通行業新的出路和希望。